记者 巩悦悦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4日至26日举办,这也意味着,留给考生们的备考冲刺时刻还有终究10天。据多所高校及报考点发布的数据显现,“逆向考研”成近年来的考研新趋势。
考研升温,“双非”院校现“报考热”
不久前,“双非”院校武汉科技大学经过官微发布了该校在2022级招生数据,并指出“不少双一流高校学生逆向上岸武科大”,其间不乏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的本科生。
一组数据显现,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重生总数3188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重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散布于武科大18个学院。其间来自985高校、榜首自愿报考武科大的2022级研究生重生有8人,来自211高校、榜首自愿报考武科大,被选取的2022级研究生重生有38人。
王正是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研究生,他本科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调剂到了武科大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使用与污染操控要点实验室张一敏团队。据他介绍,其时可调剂的校园比较多,可是本着挑选团队和教师比校园更重要的主意,经多方权衡,终究挑选了武科大。
武汉科技大学航拍图。(资料片)
记者注意到,“逆向考研”并非个例。上一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布数据,报考该校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名来自“双一流”高校,仅浙江大学就有96人,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毕业生。
我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现,2022年“双一流”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双非”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
而从2023年考研报名状况来看,这种趋势仍在继续,报考人数增幅超30%的院校许多都是“双非”院校。如:云南民族大学的报考人数较上一年添加3385人;海南医学院榜首自愿报考人数较上一年添加900人;江西农业大学报考人数较上一年添加39.52%……
在考研继续升温的大布景下,“双非”院校报考热度上涨的新趋势遭到广泛重视。
抛弃名校光环,不意味着失利
“双一流”应届生为何挑选“双非”院校?
关于“逆向考研”现象,原全国教育家协会理事陶华坤以为,这是依据竞赛压力、专业方向、校园层次、城市方位和工作远景等要素的归纳挑选,是更理性的考研规划。
“我以为,学术水准大于校园层次。自己专业界较好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假如挑选了名校,但该专业很差,那样也不是很好的挑选。”陶华坤主张,要战胜“名校情节”,理性规划考研,重视校园的全体办学质量和专业特征,完成从“挑校园”到“挑学科”的观念改变,能够挑选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
此前,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承受媒体采访时表明,挑选“双非”高校报考研究生,客观上分离了就读校园与个人才能之间的相关,破除了唯名校论。关于已有“双一流”身份的高校,相当于多了一次对学生进行挑选的时机,明显对校园的质量进步和添加流动性更有利。对“双非”高校无疑也属利好,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论,促进各种办学资源更理性地依据专业实践需求而非校园的名望装备。
个别“逆向考研”,或为教育生态“正向开展”
怎么理性看待“逆向考研”?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表明,从“双一流”到“双非”,这看起来是人才糟蹋,但实践上,校园的才能水平是归纳鉴定,并不代表每个学生自身的才能水平就差多少。归根结底,找工作仍是要看实践才能和商场的承受程度。
李骏翼是一位跨界教育研究者,他以为,个别的“逆向考研”或许涵义着教育生态的“正向开展”。
详细来看,“逆向”自身就残藏着“线性思想”的痕迹,曩昔只要“由低向高、由职向普、由普向优”才是被接收的正向生长途径,在人才规划小、空间大、维度少的时代,没有太大问题。现在状况现已截然不同,线性途径下生长起来的人,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存力和竞赛力并无优势,自然会寻求差异化的探究途径。
李骏翼指出,当更多人能够依据自己的希望,挑选以为能学有所成并发明价值的方向,才是愈加健康的教育生态。而要完成这种状况,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松懈”和“失控”,反而只要在教育完成高度数字化管理的前提下才有或许完成。
“研究生教育开展现已破除单一数量扩张的途径依靠,向着多元高质量的方向开展。”陶华坤以为,应理性评判学历、学位与才能之间的联系,进步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重视培育和习惯国家“使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使用商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查找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